

第二週
空間研究
課程簡介:
地方或區域的內涵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受個人、社會團體、跨國政治與文化等之影響,體現多元而豐富的空間樣貌,也指出空間的複雜度。從個人角度,價值選擇、生活喜惡、企圖心、科技應用等都是影響地方空間內涵的要素;而社會集體的力量,則更可觀。人類改造自然環境創造文化環境,卻也在自然的限制或允諾之中創造聚落型態、甚至可趨吉避凶。歷史以來的社會,常在短視或有限認知下做決策,招致不利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空間環境的發展與變遷,難以用絕對的空間與時間來周延理解,在相對的、關係的空間、時間、社會中,我們需要學習較完整的認識空間環境發展與變遷。所謂相對的或關係式的空間與時間,涉及各種尺度脈絡以及它們之間動態的、非線性的、非絕對的互動關係。從地理環境的空間關係而言,邊陲與核心是相對的;邊陲不會永遠邊陲,它可能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脈絡中,扮演核心或非邊陲角色;核心並絕對中心,它可能是不同時間或空間尺度下的邊陲。空間關係是相對的、變動不居的、依脈絡而定的。例如:以商業或經濟角度,都市中心是核心,從環境韌性而言,都心卻可能是韌性的邊陲;相反的,作為都市邊陲的鄉村,可能較都市有韌性,也可以是都市的救贖。
專業化的學科思考,可能零碎化我們對空間環境的認識。社會集體創造的空間與地方,建構在文化、政治、經濟、技術等條件上。欲周延瞭解一個社會的空間環境發展,應同時從時間、空間及社會脈絡著手,本課程以三者共構的環境脈絡觀,引導學員透過生活經驗、觀察、思辨,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跨領域的視野,來認識當代的空間發展,認識我們賴以為生的空間與地方。
空間式的發問,是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問形式之ㄧ。基於中學社會學科(尤其是地理學科)的教育訓練落實在地的重要性,本課程透過閱讀,並以社子島作為地景讀本,引導學員認識地理學是空間探索的根本,進而達到閱讀地景與理解空間之結構認知的課程目標。課程以講授、討論、野外實察並重,提供學員練習閱讀空間、體察空間、思考空間、解讀空間、詮釋空間的步驟。

蘇淑娟 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教授
閱讀地景:
-
社子島
-
臺北盆地的河川與河川治理
-
寶藏巖聚落
-
蟾蜍山煥民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