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哲學.png

​第一週

哲學

課程簡介:

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是20世紀公認的經典著作,其影響範圍橫跨諸多領域,包括哲學、社會學、歷史學以及各個科學領域,在不同領域中都會見到孔恩提出來的概念,包括「典範」(paradigm)、「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等觀點都顛覆了許多既有的世界觀。因此,探究《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的想法,相信會對我們既有的思考模式產生莫大的衝擊,就讓我邀請各位一同享受重建思考模式的樂趣!

 

本課程將閱讀孔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該書的中譯本是由國內研究科學哲學的權威傅大為教授,分子生物學家程樹德教授,以及專研生物人類學的王道還教授等人合譯。由於此書的翻譯工作是經過學術界重量級人物的手筆而成,可見這本書受重視的程度;另一方面,正因為是學術界的重量級人物翻譯之故,這本書的譯文品質自是上上之選,中文譯本可以相當忠實地呈現孔恩的原意。

 

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共有13章,在第1章的導言中,孔恩說明了這本書之所以會出現的關鍵,當孔恩仍是哈佛大學的研究生時,獲得年輕學者獎的補助,讓他可以投身科學史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的過程中,顛覆了他對前科學理論的想法,通過典範的轉換,原本不合理的想法突然間全改變了,變得再合理不過了。第2~4章說明常態科學的本質,不同的科學理論在初期會處於競爭狀態,但會逐漸地進入穩定的常態科學時期,處於常態科學時期的科學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謎。在第5~6章中,孔恩提出了最具影響力的概念,即「典範」一詞,成為典範的理論,其特徵為可以吸引一群人改弦更張、矢志追隨,且有許多問題有待重新定義過的社群解決。第7~8章則是關於科學理論遭逢危機的過程,在科學史上,所有的科學理論都不免會遭遇到異常現象的挑戰,當科學理論遇到異常現象的挑戰時,我們應該放棄科學理論嗎?還是應該設法重新解釋為何會有異常現象呢?在第9~10章中,孔恩即說明了典範的轉移其實就是世界觀的改變,當我們受到某個世界觀的影響時,其實是無法理解另一個世界觀的想法,改變世界觀意味著思想、知識、研究方案等等都會隨之而變。最後,在第11~13章中,孔恩說明了科學革命中進步的意義,我們當然都覺得科學不斷地在進步中,但「進步」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把科學當作是朝向真理的求知活動,那麼所謂的進步就是科學理論更逼近真理的意思嗎?如果科學不是朝向真理的活動,那麼又該如何理解「進步」一詞呢?

哲學傅皓政(W2)2.png
傅皓政 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

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指定文本:

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50周年紀念修訂版,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譯,臺北市:遠流,202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