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SC E-Paper vol.133-生活花絮

台灣高中制服對當代學生的意義──以台南一中為例

一、研究動機

筆者在進入台南一中就讀之後,便開始認為學生不需要穿著制服。高中三年的時間,筆者試圖從自由權、轉型正義的角度,主張為什麼台南一中的學生不需要這一套卡其色的軍訓制服。然而三年的時光過去了,學校針對服儀的規範依舊存在,制服更沒有廢除。比較令筆者驚訝的是,一般人認為學生和老師通常處於對立面,學生支持廢除制服的比例較多,老師支持廢除制服的比例較少。殊不知,在筆者的學校生活經驗當中,學生雖然因為種種因素不愛穿制服,並對服儀規定感到反感,但論及要廢除制服的時候,卻仍有不捨。究竟是什麼因素,始學生逐漸能接受諸如「自由」這一種筆者認為很崇高的價值時,仍不願意放棄使他們感到拘束、且違反規定就會遭受懲處的制服?同時,筆者也想要藉由認識台灣制服演變的歷史背景,知道台南一中仍然使用的卡其色制服的由來,進而了解制服過去與當代的意義是否已經改變。

二、學生制服的歷史背景

台灣的學校有學生制服是從日治時期開始。自1986年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後,一開始主要提供初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由於台灣當時狀況混亂,日本人並無多餘心力在學生制服上多做要求,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施政上皆顯露出「舊慣溫存」的態度。因此,台籍的學生上學時穿著中式傳統服裝,而日籍在台的學生則穿著和服(彭威翔,2010)。

日本自從19世紀末明治維新以來,快速西化,再加上受到脫亞入歐論影響,許多新式教育成立。這時候日本中學校南生所穿著的制服最常見的樣式是一套模仿普魯士軍服的服裝。因此1907年,台北第一中學校首先採取了西式制服;位於南部,同樣供日本人就讀的臺南中學校於1914年創立之時,也使用了洋式制服。1915年,台灣第一所供台籍子弟就讀的中學校──「台灣中學校」,模仿了台北第一中學校的服裝,同樣使用洋式制服(彭威翔,2010)。

1912年始,日本開啟了大正民主時期,改革推動符合民主體制的政府與政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一片「民族自決」的風潮,再加上台灣人逐漸覺醒,總督府的治台施政方針勢必得調整。明石元二郎就任台灣總督之後,揭示了使台灣人成為日本國民一部分的「同化政策」,並且頒布「台灣教育令」作為同化政策的具體作為。隨後,日本在台第一位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延續同化政策遂行「內地延長主義」,更確立了台日一體的施政方向。台灣教育令的設置確立了台灣的學制。公學校的修業年限統一訂定為6年,中學校則改稱「高等普通學校」,並可加設一年制的「師範科」用來培養公學校的師資;同時,總督府也施行中等教育以上適用的「日台共學制度」。但縱使有共學制度,台灣人實質上仍未受到平等的待遇,尤其台人和日人在初等教育時程度上的落差,並不是共學制度可以改變的(彭威翔,2010)。

內地延長時期的台灣,呈現一片改良舊慣的風氣,例如「解足斷髮」便是其中之一。此時,台灣社會受到新文化運動影響,男性逐漸穿著西服,或是中西式服裝混搭。台灣中等以上學校的男子服裝,沿續過去洋式型態的學生制服,各個學校陸續修訂了幾次學生服裝,但基本樣式仍採洋式制服(彭威翔,2010)。

受到中日戰爭爆發影響,日本於1936年小林躋造總督就任後,施行「皇民化」政策,試圖將台灣人打造成「皇國民」,以利戰爭體制下動員人民。此時,中國被視為日本的敵國,因此總督府厲行服裝改良,亟欲廢止中式服裝之穿著。同時,日本鼓勵人民穿著國防色系的國民服,一來標準化的衣服方便動員,二來也可以減少紡織品的消耗。此時的學生制服最大的特色便是全國統一一套制服樣式,學生須穿著由人造纖維製作的國防色(卡其色)、類似國民服樣式的制服。統一的制服樣式的用處不僅在於適應戰爭體制,對於隨著戰爭吃緊的家庭經濟狀況,也可以減輕各戶的經濟負擔(彭威翔,2010)。

到了戰後,乃至國民政府搬遷來台,制服的意義大大改變。一開始,台灣整體經濟情況尚未復甦,政府顧慮各家經濟負擔,並沒有硬性規定服飾[1]。1963年,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服裝式樣及穿著規定」,中等學校以上學生服裝有制服和校服兩種,制服為教育部統一規定之式樣,校服則為各校自行設計,決定樣式(簡志翔、李文淵,2010)。但是當時台灣環境並不富裕,而且尚在權威體制下,少有學校做開放之決定,因此當時的男校服裝一律是卡其服,藏青夾克、大盤帽,且須配帶領章。然而,與日治時期最大的不同是,國民政府時期的制服增加了繡學號班級姓名的規定。相較於日治時期制服隨著不同學校有不同樣式,且幾乎沒有規定要繡學號班級姓名,國民政府時期全台統一穿著的國防色軍訓制服凸顯了威權統治下的社會控制以及對個人行為的監視與控管[2]。

只是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之後社會快速變遷,1984年教育部再度申明,學生除了上軍訓課以及重要集會時仍依據教育部所訂「高級中學以上學校學生軍事管理實施辦法」之定穿著制服外,平時上課所著校服只要合乎整齊、樸素、大方原則即可[3]。之後,各校開始設計屬於自己學校的校服。然而也有部分學校認為,自行設計校服太費心思,因此學生到校仍只有卡其色軍訓制服可以穿著,這樣的情形至今尤其存在於建國中學、新竹高中和台南一中。

台灣民主化之後,對於自由與開放的呼聲越來越大,加上民間對教育改革的推動,規定學生穿著制服或是校服是否合理的討論方興未艾。此現象最終反映於教育部2002年和2005年分別指示校服規定應廣納校園多元意見[4]與髮禁、襪禁、鞋禁之解除[5]。隨後,越來越多關於制服爭議的新聞受到報導,最有名的事件即為2010年台南女中學生集體在操場「脫褲」抗議[6]。許多人誤以為反對穿著制服的幾乎都是學生,殊不知,許多學生不僅對制服沒反惡感,甚至對制服保有情感。受到日本Cosplay與御宅族文化的影響[7],越來越多主打制服裝扮的寫真問世,然而這一些制服的主角通常都是女生[8],與男校的卡其色軍訓制服意義仍有落差[9]。倒是越來越多大學生舉辦制服日[10],號召往日高中校友在特定時日穿著高中制服,其主要標榜制服日的意義為「重返青春」、「追憶往日情懷」[11]。制服對學生的意義已經大為不同,以下將透過筆者在台南一中的觀察說明這一點。

三、以台南一中為例看制服對學生的意義

台南一中一直維持制服即為卡其色軍訓服的規定,雖然曾經有不少次討論,希望可以設計新的制服,然而作後皆未成案。約略在2000年時,當時學生穿著制服時,普遍在裡面還穿一件內衣。但由於太過悶熱,許多學生便將制服脫去僅剩內衣,讓許多老師覺得「敗壞善良風俗」。透過學生會的爭取,最後老師妥協同意學生若是在制服內穿的是白色T恤,到校後就可以將制服脫掉[12]。往後幾年至制服穿著的規定日漸寬鬆,最大的改變就是學生只要在升旗典禮穿著制服即可,其餘時間也可以改穿體育服。因此,現在在校園內最常看到的學生裝扮是白色上衣搭配藍色制式運動短褲,而整天穿著卡其色制服的學生已經越來越少了。

以下將透過幾段訪談,揭示現在學生是如何看待制服的意義。

(一)於2015年畢業的J生接受訪談的內容:

筆者:想請問你高中穿制服的習慣,例如上學時會穿制服嗎?到學校之後會換裝嗎?

J生:我上學時是覺得穿制服比較正式,而且也會有種榮譽感。然而,到校後偶爾會因 為白色T恤比較舒服而換掉制服。

筆者:可以請你描述一下你對榮譽感的看法嗎?是哪一方面的榮譽感?

J生:就小時候常常會夢想考上第一志願,穿上制服有一種證明自我的感覺,而一中制服我覺得也蠻好看的啦。

筆者:那「正式」呢?你覺得為什麼制服代表「正式」?

J生:首先,我不認為重要集會就是正式或班上課餘時間是非正式這種說法,我要正式的定義是能夠在特定場合辨認出特定身份的意思,所以說在入校門穿著制服我非常贊同。然而像升旗或是教室裏我認為以自在比較重要,當然不是隨便,還是要能看。

筆者:那你畢業之後還會很想要有一些特定日子可以穿制服嗎?

J生:像大學不是有制服日嗎?我覺得那種可以拿來炫耀一下。

筆者:看到有人穿同校的制服,或畢業典禮時最後一次在學校穿制服,你會有特別的感受嗎?

J生:呃…怎麼說,如果是看到自己曾經穿了三年的制服,我會聯想到高中三年的生活,而且還會覺得很溫暖。

由這一段訪談可以看出,生在台南一中這一所公認的菁英學校的J生,會想要透過外在有形的制服顯示其優越感與身分辨別。但一方面,制服某種程度上也連結到了高中三年的回憶,尤其J生在校內不論人際關係還是課業、體育、社團表現很不錯,制服對他的意義是一段美好的生活經驗。

(二)以下這一段是2014畢業的G生的訪談內容:

筆者:想請問你高中穿制服的習慣,例如上學時會穿制服嗎?到學校之後會換裝嗎?

G生:高一會穿去上學,然後夏天覺得熱會換成白色T恤,那時還穿的原因是因為本身是糾察隊。

筆者:高二和高三呢?

G生:披著制服上學。高三就幾乎不在合法時間上學了。

筆者:你覺得造成轉變的主因是?

G生:第一是因為我不喜歡制服的材質,穿起來不舒服,再來就是很沒有意義阿!

筆者:你認為是制服的什麼特性讓你覺得沒有意義

G生:自己當過糾察隊 所以常常在執勤時聽到學長和教官之間的爭論,讓我開始對上學要穿制服的迷思懷疑。

筆者:所以你高三時一定會穿制服的場合是?

G生:我高三幾乎沒有穿制服。頂多領獎吧,領獎的時候我一定穿制服。

筆者:為什麼?

G生:對我來說,制服還是相對正式的服裝領獎的時候並不是我個人領獎,而是變成南一中優秀學生這樣的符號出現,還有我也不喜歡出風頭。

筆者:所以你是考量到場合"正式"比較多 還是考量到你所承載的是「學校」這一點比較多?

G生:正式。不過穿西裝更熱了,所以我寧願穿制服。

筆者:畢業後還有特定場合會讓你想穿制服嗎?

G生:沒有。大學有很多制服日,甚至大氣營有一天指定要工人穿高中制服,我一律無視。我覺得到大學還在玩制服日很蠢,我很不喜歡歌頌高中集體感。

筆者:可是那不是青春最美好回憶的象徵?

G生:對我來說不是。我其實對南一中沒好感,因為學校制度對我的競賽之路造成諸多阻礙我拿獎之後才成功為拼競賽的學弟爭取了一些制度方面的權益。

筆者:你覺得你對制服沒感覺是主流意見嗎?還是你身邊的同學其實不排斥甚至很願意再次穿著?

G生:後者。

由上述兩段訪談,可以見到學生對高中生活的主觀經驗影響其日後是否還想要穿制服,兩者也都提到了「正式」一詞,說明制服給人莊重、代表著特定身分(南一中學校學生)的意涵。但是,G生特別提到了他不喜歡歌頌高中集體感,意味著他認為學生即使在學校當中,仍應該被當作個體,而非忽視個別差異,用看似平等實際上卻不公平的方法對待。

(三)以下是對2012年畢業的W生的訪談:

筆者:想請問一下,你高中穿制服的習慣。例如上學時會穿制服嗎?到學校之後會換裝嗎?

W生:高中穿制服的習慣大致上是著白色T恤,進校門前再穿上制服上衣紮進長褲,進校後就會換下來,若有需求(升旗、軍訓課)才會再換上。在學校大部分都是運動褲加上白色T恤。制服很不透氣,流汗了就很不舒服。

筆者:畢業後還有特定場合會讓你想穿制服嗎?你認為這一些有穿制服的活動的目的是?想要訴求什麼?

W生:制服日或者活動的制服趴都應該會配合穿一下。主要是紀念性,紀念一個回不去的時光。次要應該是制服的特殊性,像有些學校的制服就蠻有特色,所以大家會想多了解其他學校不同的風格啊!

筆者:如果有一天學校宣布廢除制服,你同意嗎?理由是?

W生:應該是同意吧,制服主要還是一種形式上的規範性質,以學生立場我覺得是可有可無的,可以是自由選擇衣著的選項之一,而不該是約束性的存在,所以我蠻同意廢除的。

W生在學校其實是一個對公共參與非常熱中的人,曾經擔任班聯會和畢聯會的副會長,與同學和許多學弟的關係也非常熱絡,制服對他而言代表著一段美好的回憶。但也因為制服反映個人對學校不同的回憶,W生認為,學校應該讓學生自由選擇要不要穿著制服。意即,制服不一定是維繫回憶最有效的媒介。

(四)以下是對目前二年級的C生的訪談內容:

筆者:想請問一下,你高中穿制服的習慣。例如上學時會穿制服嗎?到學校之後會換裝嗎?

C生:上學時會穿制服,到校之後不換裝。

筆者:那請問可以知道你整日穿著制服(相對於有一些同學會換裝)的理由嗎?

C生:懶惰。帶衣服去換會變重。

筆者:你會覺得穿著制服比較熱和不方便活動嗎?

C生:會。

筆者:如果有一天學校宣布廢除制服的設置你會同意嗎? 為什麼?

C生:會,因為比較不會顯露出學生身分。

筆者:顯露出學生身分的壞處是?

C生:會被貼標籤。

筆者:是明星學校造成的壓力嗎?

C生:不是,而是學生會受到某些社會規範束縛。

筆者:假設你畢業了,若還有特定場合,例如制服日,你想穿制服嗎?

C生:不會,覺得高中太痛苦。不想再想。

由以上可看出,個人在學校內的生活經驗對往後還會不會想穿制服影響甚大。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J生會想要穿制服作為某一種身分識別,炫耀自己的成就,C生反而擔心這一種身分識別會帶來更多拘束和規範。

(五)對2015年畢業的L生的訪談內容:

筆者:想請問一下,你高中穿制服的習慣。例如上學時會穿制服嗎?到學校之後會換裝嗎?

L生:上學會傳到校會換,因為在學校不想穿。覺得制服有一點醜,也很熱。

筆者:那你畢業之後還會很想要有一些特定日子(例如制服日)可以穿制服嗎?。理由是?

L生:會啊,不過只有特定日子。就配合活動需要偶爾可以紀念一下。

筆者:如果學校打算廢掉制服,你會同意嗎? 理由是?

L生:不會,畢竟我覺得那就是一種象徵吧!曾經存在在這間學校的象徵。

L生非常注重個人打扮,筆者在學校從來沒有看過他穿制服,重要集會必須穿著制服時則是能閃避就閃避。即使如此,L生仍然認為要保留制服,作為一種「紀念品」。

(六)對現在二年級的P生進行訪談的內容:

筆者:想請問一下你高中穿制服的習慣。例如上學時會穿制服嗎?到學校之後會換裝嗎?

P生:通常不會。其實我不會在意自己平時的穿著,以自己方便為主?

筆者:那你畢業之後還會很想要有一些特定日子(例如制服日)可以穿制服嗎?理由是?

P生:不會特別想,但是有可能心血來潮拿起來穿一穿。

看到有人穿同校的制服,會直接讓你聯想到高中生活和同學老師情誼,你覺得制服會讓你產生這一種聯想嗎?

P生:會啊,制服當然會讓我想起以前的回憶。

筆者:如果今天學校規定廢除制服,你認為會對你有影響嗎?或是你認為妥當嗎?

P生:我覺得對我是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我應該還是會穿制服。我覺得穿制服到學校是一種同學團結的表現吧!但是不用強迫所有的學生都穿制服。只是如果哪天真的開放的話便服的話,有些人就會把學校當成家庭財富的武力展示場所。

筆者:你可以更詳細的描述一下「團結的感覺」嗎?

P生:應該說,地位都是平等的。其實不是團結,而是一種一視同仁的感覺。

P生揭示了一個常見的理論:統一的制服可以避免同學之間在衣著上比較,避免部分同學產生自卑感。隨著這一個理論而來、最常見的反駁是:縱使衣服不能比較,但還有鞋子、手機等許多項目可以比較,因此永遠無法消除學生比較時不愉快的感受。不過筆者在此認為,服裝作為一個佔據身體很大表面積的物件,辨別個人身分的功能十分強烈,即使不能完全消除比較衣著帶來的不愉快感受,也能夠減緩很大一部分[13]。制服作為一種平等的象徵不無道理。

從以上訪談,可以得知學生全天穿著制服的習慣日漸減少,最實際的原因便是太悶熱。事實上,卡其色軍訓制服的裁製方式僅適合身體比例較長、稍微壯碩一點的學生穿著。為了美觀,有一些學生會揚棄學校偏寬鬆的制服褲,改穿在外容易購得的卡其色直筒或窄版褲。對於上半身偏瘦的學生而言,他們更會考慮在制服內多穿一件T恤,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更衣,一方面也是為了增加身體的厚實感[14]。校園內學生最普遍的穿著是白色上衣加上藍色制式運動短褲,這對學生而言不僅是相對舒適的裝扮,也是花費最低的裝扮。然而對於不想換制服的人而言,並不是他們特別喜愛這一套衣服,而仍是考量便利性的問題。

其次,制服在現在學生看來,是一套「正式」的服裝,同時代表的是「學校」、「群體」而非「個人」。由此可知,學生並不像一般印象中的「沒禮貌」、「不知分寸」,尤其學生代表學校、社團到校外參賽或是領獎的時候,依然會主動穿上制服。但是究竟為什麼集會、週會時間,學生排斥穿制服了呢?其一,台南一中的學生自從早上七點半進入學校之後,一直到下午五點半才放學,有一些人甚至有留校自習或是補習的習慣,穿著一套不舒適的服裝在外一整天十分痛苦。集會、週會作為學校日常作息的一部分,對學生而言並不是什麼特別正式的場合。其二,集會、週會時間多為聽取校外人士演講,與一整天坐在固定教室內上課,週會算是相對休閒的活動,較沒有穿著整齊制服的必要。

另外,以上的訪談還揭示了制服在現在的學生的心目中,不僅是一套表示身分的服裝,更承載了各種高中時期的生活回憶,這一點由已經畢業的學生的言談中更容易觀察。當全國僅上下三所學校保有卡其色制服時,這一套制服在威權時代所代表的控制和抹去個人特色的意味已經大大削弱,反而較接近日治時期乃至現代日本制服文化,各校的制服皆不同的情況下,卡其色的制服成為一種凸顯個人身分不同的裝扮;而當畢業生透過各種機會再次穿著高中時期的制服時,其意義也接近日本的制服文化中,「重返青春」、「追憶往日情懷」的象徵。在台南一中內,即有一個由應屆畢業的學生組成的兒童劇團,團名便取為「卡其色劇團」,其追憶過往學生情誼的意涵更有此而知。然而,對於高中生活並不順利或是愉快的學生而言,制服往往讓他們勾起的是傷心的回憶。他們比較不會想要再次穿著制服,制服日等活動也可能會選擇迴避不參加,於是制服是否具有「重返青春」的象徵幾乎遷就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差異,而不具有普遍意義。

筆者也觀察到隨著近年校方對服裝的管理日漸寬鬆,甚至學生都可以「安全」的在校穿著不符規定的非白色上衣時,各種顏色的班服、社服和隊服在校園內大量出現。這意味著在校園這一種緊密生活的場合即使打破了一個大的「集體」,還是會有各種小的「集體」產生;另一方面,相較於學校強加於學生的集體認同,當學生自由選擇穿著班服、社服或是隊服的時候,雖然仍是服膺於某種團體的規範,但相形之下學生有較多自由選擇的空間,「個人」得以適度的伸展。「集體」與「個人」兩造往往被預設為互相衝突的,於是部分人擔心一旦學校取消了穿著制服的規定,校園的秩序將無法有效運作。但在學校行政端趨向寬容看待個人差異(各種形式小團體服裝),也不主動消滅集體象徵(卡其色制服)之下,校園的秩序仍然維持一定的水準。

四、結論

從以上台南一中的個案可以得知,制服對學生的意義已經不是過去壓制與監控的威權象徵(這部分仍需要更多資料佐證,因為無法得知威權時期的學生是否就因為制服感到壓制和被監控)。其次,可能受到日本制服文化影響,制服作為「重返青春」、「追憶往日情懷」的象徵被凸顯以及加強,但當中存在個人差異,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一段「美好的高中青春歲月」可以讓他們追憶。此外,制服是不是高中時期唯一的「紀念品」,抑或是唯一可以做為團體象徵的媒介?若沒有了制服,依賴著團體規範運作的校園會不會就此崩壞?還是有其他可能性(如上一段文字所提及的制服與其他團體服裝的共存)?這一部分仍有待持續檢證。

五、參考資料

1. 彭威翔(2010)。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政大機構典藏。

2. 邱印萍、曹美玲、劉佳玲、簡雨涵 ( 2009 )。日本衣著文化──學生制服之研究(專科學校專題製作)。取自http://www.klhcvs.kl.edu.tw/Department/kljp/students%20works/thesis/%E6%97%A5%E6%9C%AC%E8%A1%A3%E8%91%97%E6%96%87%E5%8C%96-%E5%AD%B8%E7%94%9F%E5%88%B6%E6%9C%8D%E4%B9%8B%E7%A0%94%E7%A9%B6.pdf

3. 陳步青(2011)。高中職學生違反服裝儀容規定探討──以台南市一所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取自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

4. 黃柏蓉、李家媛、吳佳蓉 ( 2012 )。見證時代演進的族群表徵─漫談台灣學生制服的發展及其流變。取自教育部中學生網站。

5. 林以婕、唐璽、尚瑞亭 ( 2012 )。I Come from Japan-日本女學生服樣式研究。取自教育部中學生網站。

6. 謝穎 ( 2002 )。日本校服及其蘊含的教育文化(碩士論文)。取自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網站。

8. 簡志翔、李文淵 ( 2010 )。高中教師與學生對高中女性夏季校服之情感感受差異。「台灣感性學會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中東海大學。

9. 畢恆達(總編輯),(2004)。學校制服譀制服了誰──制服經驗的多重性別解讀【專題】。性別平等教育,28,10-96。

10. <暗淡的青春:戰後女學生的制服文化>。取自http://women.nmth.gov.tw/zh-tw/Content/Content.aspx?Para=420&type=Content&Page=0&Class=28

[1] 參考自網頁文章「暗淡的青春:戰後女學生的制服文化」。http://women.nmth.gov.tw/zh-tw/Content/Content.aspx?Para=420&type=Content&Page=0&Class=28

[2] 這一部分資料由黃彥傑先生口述提供。

[3] 參考自性別平等教育期刊第28期,P.89

[4] 參考資料來源同註3。

[5] <髮禁沒了 鞋襪也要開放>,《自由時報》, 2005 年8月17日

[6] <臺南女中近2 千學生集體「脫褲」抗議>,《自由時報》, 2010 年3 月18 日。

[7] 參考自維基百科「日本學生服」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5%AD%B8%E7%94%9F%E6%9C%8D

[8] 參考網站<Uniform Map 制服地圖> https://www.facebook.com/uniform.map?fref=ts

[9] 受限於能夠取得的資料有限,作者無法確定形成這一種差別的確切原因,僅能就<高中教師與學生對高中女性夏季校服之情感感受差異> (簡志翔、李文淵,2010 )一文猜測男校軍訓制服較少被拍攝可能與「美感因素」有關。

[10] 關於大學制服日與日本制服文化影響台灣有沒有因果關係,筆者尚找不到資料可以證明。

[11] 參考自維基百科「台灣制服日文化」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88%B6%E6%9C%8D%E6%97%A5%E6%96%87%E5%8C%96,及各制服日活動臉書粉絲專頁。

[12] 這一部分資料由鄧庶芃先生口述提供。

[13] 關於這一部分的不同意見請參見<解構學生樣:談髮禁跟制服>,周星星,《第五期人權教育電子報》

[14] 筆者也不盡然認為這純粹是出於「美觀」的考量。版型固定的制服作為一種規訓的工具,無形中要求學生必須符合「想像中的理想學生」的身材。當學生嘗試著使自己看起來更加美觀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權力的反抗。

Comments


Categories
Recent Posts
Archive
Follow U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