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SC E-Paper vol.135-生活花絮

你得選邊站──台灣e世代下的從眾

經典閱讀-心理學小論文 作者連忻

研究動機

身為e世代的一分子,資訊的取得對我而言,不再如我父輩時那般困難,資訊爆炸、資訊的扁平化帶來資訊的透明化,個人的意見相較以往能更快速的傳播,更具影響力,更容易匯集成一股社會風氣。

不證自明的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便包含多元的意見,但在最近幾件台灣重大的社會議題中,例如:太陽花學運、反課綱行動,我發現:起初僅僅一小群人的理想,卻能使不為少數的群眾,在不清楚團體核心訴求的前提下(許多記者在採訪部分遊行民眾時,部分民眾對於基本的遊行訴求只能含糊帶過),「跟隨」領袖的腳步,走上街頭,蔚為勢力。

因為這看似「不合邏輯」的盲從行為,引發我對社會心理學「從眾行為」的興趣。

幕後推手──從眾

從眾效應,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一致的方向變化。這個現象和人本身兩種重要特性有關:

1.人渴求歸屬,相比於獨立一人,人大多希望自己能融入群體,甚至為了這個目的而違背自我原則或想法,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證實了這點。 他請一位受試的大學生走進一間小房間,而當時已有5名事前與阿希串通好的偽受試者(大學生對此並不知情),接著阿希請在場6人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三條線中的哪條長度相等,事實上這些線條長短的差異很明顯,正常人很容易就能判斷正確。然而5名偽受試者故意異口同聲的說出一個錯誤的答案,於是許多真受試者(大學生)開始疑惑,到底他們能否堅持自己「正確」的答案呢?

總體結果顯示,平均有33%的受試者決定從眾,有76%的受試者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由此可見團體壓力對個人的影響。

2.人趨於服從權威,個人的決定或行為會因權威的存在而改變。

在米爾格蘭的電極實驗中,受試者被實驗人員要求扮演「老師」,問由演員喬裝的「學生」問題,答錯便電擊學生,每次答錯後就逐次增加電壓,甚至加到致命的450伏特。雖然受試者全然不知學生的「真偽」且電擊器並未連接至學生身上,但每次受試者執行電擊,受試者仍能得到學生「演」出來的回饋,例如:慘叫、顫抖、哀求……等等。正常情況下,受試者有自由意志決定測驗是否繼續。

但結果發現,經過實驗人員的暗示、慫恿、甚至逼迫,65%的受試者都達到了最大450伏特的懲罰──儘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而且所有受試者中,沒有受試者在到達300福特之前堅持停止!

除了個體因素外,社會環境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今台灣相較於其他華人世界,充分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社會風氣也較開放,且在家戶網路普及率已達84%,在無線電視、廣播等其他大眾傳播的家戶普及率更趨近100%,上述幾項特點意味著在台灣,民眾無論接收訊息或發表言論都相當容易,也因此提供從眾現象良好的行程環境。

傳播革新對從眾的影響

請容我以地理的角度來解釋傳播革新(尤其是網路)對從眾的影響。個人的意見、言論就如同一家商店,取得公開自己言論的捷徑(例如電腦設備)可以比擬成商閾(一家店若要維持經營所需最小的商品售出範圍);言論所帶來的影響力就如同這家商店的商品圈(店面能對民眾提供服務的範圍),由於網路的普及,取得網路的難度降低了(商閾範圍縮小),而全球網路意味著易達性(商品的流通範圍)大幅提升,也就是言論的傳播範圍擴大,使得類似或相同價值觀的言論相對聚攏,影響力大增(或許可以對應到聚集經濟的概念),而且網路具有「匿名性」,人們能以匿名甚至不具名的方式,公開表達看法,這使得所有民眾表達意見的意願整體提升。

在一個社會議題中的先發聲者聚攏之後,極可能演變成普通民眾心中的「既有權威」,因此相對於質疑,遵從的現象會更加明顯。自此,從眾效應開始發酵。

從眾不是毒藥──從演化看從眾

看完上述幾項實驗與推論,我們不難明白為何許多人視從眾效應為毒瘤,但若我們退一步看,我們是否思考過:人類為何會從眾?我的意思是指,人類為何會演化出從眾的機制?

我試圖以達爾文「物競天擇」的角度推演:人是群居的動物,在遠古蠻荒時代,時常有劇烈天災、野獸侵擾人類,而當時的人類必須得靠群居來增加生存的概率,假設甲地的人類發現該地洪水更加頻繁,其中有些人打算移居乙地,而當這些人匯集成一小團體,影響力逐漸增大,有從眾基因的人類便會跟隨移居乙地,生存下來,基因得以延續;沒有從眾基因的人則反之。

若就個人意志的角度思之,從眾的確使人盲目,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但若就生存的角度言之,跟隨大團體的行動,對於個體生存的機率卻有顯著的成長。所以平心而論,從眾行為本無善惡,帶頭者的動機與目的才是關鍵。

結尾──尋求共存

就我個人而言,「從眾」這個人類的傾性是上天美好的饋贈,但我們必須把握它的使用手冊,當從眾正在我們身上作用時,我們很難自我察覺,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若我們運用康納曼系統一、系統二的概念,與其等到開始從眾時才努力用系統二邏輯推理;不如平時習慣獨立思考,拓展可用性捷徑,讓你的身體在抉擇從眾時,有更「系統二」的系統一幫你篩選。

別對從眾反感,我們更應對它敞開胸懷,畢竟,我們生性不喜歡做個異於群體的「怪咖」。

參考書目:羅倫‧史蕾特 著〈打開史金納的箱子〉 張老師文化 出版

康納曼 著 洪蘭 譯〈快思慢想〉 天下文化 出版

Follow U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