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C E-Paper vol.140-生活花絮
棒球男女觀
2016經典閱讀-社會學小論文 作者 陳筱勻
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為國際婦女人權法典,國際趨勢談論CEDAW公約,不僅包含婦女、女孩,還包括男性和男孩,落實於擬定和執行有益於青年男女的政策及行動方案。
第一次接觸棒球,是高中一年級,而第一次正式參與棒球練習是在高三下學期,學校成立了棒球社,招攬有興趣的同學,慢慢組織起一支球隊。在棒球世界的經驗中,我觀察、感受到些許的不公之處,因此我聚焦於棒壘球場上的生態,探討其中的性別關係與差異。
1.男女在球場上的角色
棒球運動自19世紀發源,至今已經成為全球主流運動項目之一,在美國、日本更是種普及的運動。壘球由棒球延伸而來,相較之下球體較大,場地較小,較容易上手,棒壘球並無規定性別參與,然而在各項國際賽事中,多可見到「男子棒球、女子壘球」的分類,而少見「女子棒球、男子壘球」,兩項運動在參與上有難易之分,形成了一種階級。父權主義的社會鼓勵女性從事相對安全且輕鬆的壘球,而不是主流的棒球,就我們社團內的男女人數比,大約是18:2,要找到女性同好確實不容易,也是造成女子棒球發展緩慢且不受重視的原因。
出於期待在未來的大學生活能延續棒球的參與,我找到了政大棒球隊Facebook專頁上的招生資訊:
“想要享受在紅土球場奔馳的快感嗎?想要與台灣各地的大專院校一較高下嗎?想要更精進自己的棒球素養嗎?那你可別錯過新的一學期的政大棒球隊入隊測試!期待各位對棒球有興趣的棒球痴棒球狂一起加入我們,一同揮灑青春,另外也歡迎對棒球有興趣的女孩們加入球經行列喔!”
令我十分在意的是最後一句話,第一,球經一定是女生嗎?第二,對棒球有興趣的女孩只能當球經嗎?我進一步的詢問球隊:
“你好,請問校隊有收過女球員嗎?”
“原則上女生只要通過測試也可入隊喔!近年有女生測試但是沒通過。”
這樣的資訊雖然沒有拒絕女生的參與,但明顯鞏固了社會對於女性參與球隊的既定印象—球經身分,而非球員。在漫畫上常見一支男子棒球隊配上女球經,現實中亦是如此,球經基本負責記錄球員們的表現,偏向文書處理和服務球隊等不直接參與比賽的相關事務。
不難發現在一場比賽中,發光發熱的是場上的男性球員,社會大眾要看投手用快速直球三振打者、內野手大膽的撲接飛球、外野手雷射肩阻殺三壘跑者,以及打擊者強大的臂力擊出全壘打,相較之下,女性作為陪襯角色,是場邊帶動氣氛的啦啦隊、日常協助球隊運作的球經,而且她們的名聲通常不是來自於能力,而是被大眾認可的「外貌」。
2.特殊規定
在慢速壘球男女混合上場的規則裡有這麼一條對於女性的特殊規定:
“女生上場打擊只要將球擊出在界內區即算安打,界內、界外球未落地前守 備員不得接殺”
意思是女性球員只要擊中了球,只要是落在界內,都可以直接上壘,也免去了打擊後跑壘速度太慢而出局的可能性。
某次假日我參加了學校老師所組的慢壘隊,上場比賽,老師隊的策略是讓女生靠著落地即安打上壘,增加得分機會,而我就是策略中的一顆棋子,擊中慢速壘球對我來說並不困難,靠著這樣的技巧,對球隊的分數有了不少貢獻。賽後我突然驚覺,這樣安逸的規則使我喪失了積極的心態去擊球,只求能夠成功揮擊,長久的順從下來,可能會阻礙打擊能力的進步,也無法驗證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我不敢主動提出不需要這條規則,好像無形中認同了自己是場上的弱者,需要藉助女性特權,大概是對自己的信心還不足,沒有勇氣赤裸裸的接受挑戰。
雖然這些規定的出發點都是好的,為了提升女性參與的意願,更容易建立信心等等,我認為,女性在棒球場域想達到階級流動,除了自身努力外,更需要社會的將心比心與肯定。
3.女子棒球的發展與女性突破
近年來台灣北中南也各自成立了女子棒球隊,例如台北的先鋒、御聖,台中的向日葵、台南的Titans,高雄的木棉花,每年的女子棒球錦標賽都能看見她們的身影,提供女生更多的機會可以參與練習、站在場上,享受他們熱愛的棒球,用實力來證明棒球並非男生專屬的運動。
2007年台灣出現了首位女主審劉柏君,小時候曾經因為是女生而被拒絕加入球隊,「裁判」成了她參與棒球的另一個方式。棒球場上的裁判裝備厚重,而且在比賽中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裁判是種權威的象徵,更別說是最重要的主審,傳統社會無法接受女性擔任這樣位高權重的角色,因此少見女性的身影。劉柏君克服了社會歧視的眼光及言語,達成她的夢想,也為台灣女性在棒球場上的份量開創了新的里程碑。
4.結論
「人們認不出暴力時就會認同暴力的施行」,社會形塑的社會角色或許也是種暴力,在棒球場上的角色分配更是顯而易見,期待看見男性陽剛、女性柔弱,更造成一種階級的鞏固,也許女子棒球的精采度不如男子,也不該被剝奪了參與的權利。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也正在進步,每一位翻轉社會既定印象的參與者,以及認同、支持他們的人,都在慢慢的改變這個場域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