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SC E-Paper vol.143-生活花絮

綠寶石的再次璀璨:松菸歷史記憶的復新(投市長信箱)

2016經典閱讀-空間研究小論文 作者 葉芊均、蔡詠竺、鄭亦汝

一、研究問題意識與動機

看似文化創意蓬勃發展的社會,背後是否有值得大家關注的歷史背景及遺跡?以松山文化園區為例,日治時期所建蓋的製菸工廠雖被保存下來,但貌似只有建築本身被留下,室內空間卻因為有展覽需求而把原本的機器搬到別處,而還存留在裡面的器具卻不特別被關注(例如:倉庫內有負責運送捲菸的旋轉軸);另外,日治時期的辦公大樓至今仍是屬於非工作人員不可進入的地方,在這樣的限制下,我們要如何讓人們深入了解菸廠的歷史,而不僅僅關注於有趣的展覽,而日治時期松菸成為工業村(或公司村)的概念,更是值得我們深究探討。

二、研究目的

我們希望在文化創意被大家逐漸重視的發展下,還能兼顧古蹟保存以及古蹟所代表的歷史意義,例如古蹟的產業意義或文化意義,以讓這個時代的人們可以回顧當時的情景,因而對這個地方產生更深刻的感覺。雖說松菸的建築被保留下來,但這裡曾經發生的事、使用過的器具、甚至是一些員工的生活方式與社會關係,似乎都因為菸廠的停產、文創事業的進駐、不按古蹟原型的維修方式等等問題,而漸漸消失松菸建築本身的意義,為此我們想為古蹟與文創產業製造出同等的地位,不應該只看眼前資本家或量產商的利益,卻忘記前人種樹的辛苦。另外,在日治時期資本主義的影響下,松山菸廠就是一個工業村,是一個提高附加價值的重要區位,反觀現今農業的生產及加工的作業方式,在當時工業村的型態,是否有我們值得效法,亦或引以為戒的地方?松山菸廠不應只是個展覽場地、逛街、看電影、逛誠品、吃美食的地方而已,在其建築與產業的背後,是否有更值得了解的歷史背景,也不容大家忽略!

三、研究方法與設計

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採取了問卷設計,期許能藉此理解前來松菸的遊客對這裡的看法,這次問卷樣本數共有112人,首先我們針對參觀松菸的主要原因做詢問、參觀的頻率、對於園區動線安排的感覺、對松菸建築歷史的基本認識(如:是什麼時期的建築)參觀後會對菸廠的歷史有進一步理解的意願、印象最深刻的園區角落以及往後想透過什麼方式認識園區歷史。我們也藉由實地查訪,觀察園區目前經營狀況,綜合以上研究方式,讓我們更了解目前松菸的文化保存狀況和遊客對他的看法。

四、研究發現與討論

此文我們將從菸草的過程簡介起,了解加工前的菸葉與運送到加工廠的菸葉與松菸的關係,接著介紹松菸本身這個工業村的特殊性,以及現代如何改善松菸歷史文化的一些解決方法

(一) 製菸過程與松菸的關係

1911 台北菸草工廠成立

1937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

1947 台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

1998 松山菸廠停產(因都市規劃、公賣改制、香菸需求量下降、市場競爭力下降)

2001 松山菸廠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2010 定名為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endif]--背景:1937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捲菸提供台灣市場所需與外銷當時中國的華中、華南地區,市場供不應求,導至台北菸廠的供應不足,所以建造松山菸廠。以下表格內容指出松菸的歷史變遷:

在台灣,香菸曾是進出口十分重要的貨品之一,當時以四大地區去作種植,分別為台中嘉義屏東跟花蓮。在此先簡述香菸的製作過程如下:

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前期和後期

香菸種植的前期

1.種植菸草

每一棵在田中亭亭玉立的菸草,都是菸農們辛苦栽種的結果,美濃居民鄭蘭妹表示「以前,女人負責採收菸葉,一株菸草就長到170到180,葉子上甚至會分泌黏液,所以手套是非常重要的,而採菸要選空氣晴朗,露水剛消的時候採,再由帆布袋小心地包起來,由男人一一搬上車」(註1)

2.送至菸樓

「把菸草串在鐵架上,此時我就必須在最下層傳遞串好的菸葉給上層,男人就負責站在屋頂的橋梁上,將串好的菸葉掛滿。最後就要將整棟菸樓封住,不能留下一絲空隙,接著在燒材燻菸,烘焙期間必須從低溫慢慢加溫,要日夜輪流注意溫度,不能斷火,或時而開關天窗、地窗、氣窗等等。若不注意,菸草就容易燻黑就不容易賣出去了!這樣的過程要接連八天才完成」居民鄭蘭妹表示(註1)

3.受潮與分類

就是剛曬好的菸葉十分易碎,需要放置自然風下晾乾,使其受潮,才能分類,之後必須以人工的方式,分類,必須將毫無損傷的菸葉送出去交貨,才有個好價錢。

香菸種植的後期

4.理菸

送至菸廠加工後,菸草就會被送到理菸部門,理菸部門,主要的功用是在整理菸葉,為了減低尼古丁的含量,將葉子與葉骨分開,接著再用輸送帶,運送到下個部門去。

5.切菸

將菸葉切碎再乾燥,並將葉骨磨碎,以香料的方式,替菸葉加香。

6.捲菸

此時的女工必須十分的細心,因為要把菸絲捲起來之時,也要注意菸絲本身的品質是否優良。

7.包裝與送至月台出貨

將菸絲包袋並用廠內的螺旋運送梯運到倉庫哩,等待卡車運送到月台。

正因有以上如此明確的經濟生產系統,松山菸廠才能為台灣創造210億的產值。

(二)集進步的福利設施和現代化的工廠於一身的【松山菸廠】

來自各地經過處理後的菸草運送至松山菸廠作為最後加工的場地,作為一支香菸生產鏈上的最終流程,為確保員工品質及工作效率,廠內的福利設施與制度極為完善,一方面讓員工在工作時無後顧之憂,一方面也能藉此留住員工的心,場內最明顯的福利設施是現今閱樂書店的前身~育嬰室,由於從事捲菸工作的多為女工,當時女性在投入職場的同時,必須顧及家中小孩的照護,而育嬰房和托兒所的設立大大幫助了她們,由此窺見日治殖民政府對員工生活照顧的周全程度。大食堂也有供餐給員工,大家聚在一起開伙吃飯,氣氛融洽,之後食堂改建為室內籃球場,不僅提供員工休閒娛樂,更孕育當時公賣局的「金龍籃球隊」,是不少籃球明星的搖籃。澡堂的建造讓員工能去除身上的菸粉後再返家,並洗淨一天的疲勞。其他福利設施如藥房、醫護室、手術房提供給員工有急需時使用「廠內員工看醫生和拿藥不用錢,另外場內廢棄的菸紙、包裝紙等拿去轉賣,盈餘會分給員工,菸廠就依節慶分給員工,連退休後也有,如果有生病殘疾也可補助。」(凌愛嬌 2013)從上敘述可見,廠區內完善的福利政策凝聚員工對松山菸廠的向心力,讓員工覺得身處一個大家庭,場內的獎勵機制也提升了生產效率,女工為了生產出規定數目以外的生產量,無不卯足全力工作,包裝香菸的女工動作熟練到可一把準確抓起二十支菸包裝,且少有差錯(「松山菸廠今昔風華」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2002)在工廠大門旁的松山菸廠廠歌,也可呼應當中的工作文化及對工人的期許:工作勤且快,製品精又良。

(松山菸廠廠歌,筆者攝)

而在大門旁的檢查室,在二戰期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當有空襲警報時,總是先由檢查室向全園區的員工示警,而平時的檢查室,則是作為檢驗員工有無私自攜帶香菸的一道關卡。

園區中央的巴洛克花園建於民國時期,當初是為了造景藝術和休憩用途,而在四個角落的小水池,則有消防的功用,因為菸廠非常害怕火災,若是失火則情勢難以控制,因此園區內處處見有消防設施,閱樂書房旁的生態池當初也是為了相同目的而存在,留存至今的生態池已成為候鳥棲息地,還有許多其他生物聚集於此,置身綠意盎然的湖邊讓人幾乎忘了是在工商業繁忙的台北城裡,不外乎松菸被稱為台北東區的綠寶石。

松山菸廠的機械設備,主要是由臺北煙草工場捲煙設備全部移交而來,並且另新購補充。當時日本專賣局所屬板橋製作所研發成功性能優異的中研式捲煙機,每分鐘可捲製約八百支(「松山菸廠今昔風華」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2012)經過一道道程序製成的香菸也會以輸送帶運送至倉庫,再透過旋轉式的輸送帶運至月臺,將香菸輸往市場,省去此過程中搬運的人力。後期因技術進步,添購不少精密機械,如捲煙機、包裝機、切葉機等,堪稱當時台灣現代化工廠的先驅,1930年代時是東南亞最大、品質也最好的香菸輸出地,此榮景一直延續到了1987年所創下國內210億元的年產值。

然而好景不常,現今被規劃為文化園區的松山菸廠,有文化展演空間和生態空間,前者有許多長、短期的展覽活動進駐,而後者是民眾出外踏青的好去處,但在這樣的空間使用下,從前的歷史記憶被記得多少?筆者以為,現行園區內的免費團體導覽服務仍顯不足,必須輔以其他活動的刺激與帶動才能更進一步讓前來的遊客認識製菸歷史,透過更好的展示或者行銷方式介紹,從剛開始設置的歷史和往後統治政策伴隨的人文故事,才不致埋沒在大多數人的走馬看花下,忽略所處空間經過的興衰,辜負當初台北市府劃定此地為文化資產的美意。

(三)現今民眾淡忘松菸古蹟

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松山文創園區堪稱是台北市的後花園,已經變成老少咸宜的休憩地方了,表象看似松山文創園區是受大家歡迎的景點,但大家對於松菸的歷史到底有多了解呢?經過我們簡單的調查,發現其實大多數人對於松菸的印象只是一個製菸的場所,而對於日治時期當時工業村的概念卻不甚了解。松菸雖堪稱為第九十九號古蹟,但問卷調查卻顯示少數人去松菸的目的是為了瞭解松菸歷史,多數人去的目的只是為了看展覽,而近年來展覽的招牌布置得非常吸引人,展演內容也十分有趣、多元,在眾人早已認為這是古蹟充分活化利用的結果,不免使人忽略展演的空間內其實還有一些當時建築師的小巧思存在,更不會去多想在同一個空間內我們是否感覺得到以前製菸廠員工的工作血淚史。

在一旁顯眼的台北文創大樓更是人們擋太陽、躲雨、吹冷氣的好去處,在炎炎夏日觀察松菸的一日過程中,我們發現遊客不一定會在製菸工廠了解古蹟歷史,不過一定會到台北文創大樓吹吹冷氣、看看誠品的書籍,這豈不是松山菸廠作為古蹟的悲哀?而媒體對於松菸的影響也非常大,總共分兩種,第一種是松山菸廠古蹟如何因遠雄大巨蛋的工程而有損害,或是最近松菸又辦哪些展覽吸引人潮排隊;第二種是報導台北文創大樓的獨創性,敘說晚上景色多美,還被列為CNN全球最酷百貨,或是北市府、富邦、誠品互相爭地權的新聞,在媒體炒作之下,松菸的歷史資訊已經漸漸減少,當大家不再深入了解松山菸廠,這個地方只會成為大家心中僅僅是製菸的場所,不知它曾經是擁有最完善設施的工業村,忽略建築的設計其實有階級之分,誤解鍋爐房是整個工廠運作發電的地方,漠視每個角落的特別(例如:防盜措施、菸廠廠歌的石碑、運送菸的旋轉軸等),甚至沒發現各個設施設置的原因(例如:機械修理廠、辦公廳舍、澡堂、育嬰房等),對於現在文創產業的衝擊,松菸原本的歷史可能會被人們逐漸淡忘,但這不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

由於大家逐漸重視身體的養生,因此抽菸是不好的行為我們都心知肚明,然而在大家對於松菸的了解僅限於製菸的場所,又再加上媒體大肆宣傳文創產業進駐松山文創園區的新聞,抹煞掉人們想繼續了解松山菸廠歷史的求知慾,因此從統計結果來看,有四成的人沒有興趣再深究松菸的歷史,導致大家對於松菸印象最深刻的地點是最常辦展覽的五個倉庫;另外,從另一項統計來看,松山菸廠的製菸歲月在松菸廠內的導覽手冊上是寫七十年,如此容易取得的資料,卻只有四成的人答對,讓我們不禁認為印製導覽手冊來讓大家了解松菸的歷史是否是既沒有產生大家對松菸的共鳴還有浪費紙張的嫌疑?如何讓大家重新認識松山菸廠,而不是從一個鄙視這項產業的角度來看待這裡的歷史,是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檢討和發想。

在充滿創意發想的世代中,我們還是可以期待在未來創造一個更讓大家有興趣了解松菸的方式,讓古蹟不再只是一個空殼。在2011年,蔡明亮導演在鍋爐房重現當時松菸員工所使用的場地,讓表演者與整個空間融為一體,而觀眾可以好好觀察鍋爐房的牆面、地下道、煙囪、梁柱等,在每一個物件上,必定會有它歲月的痕跡,因此透過古蹟與表演藝術結合的方式來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不失是一種讓大家了解松山菸廠歷史的好方法之一。

五、解決方案

(一)微電影:現今社會許多企業都以微電影徵件方式來選擇可以為自己企業展現最大效果的微電影,而微電影因為時間短,不但容易拍攝,觀賞者也比較可以看完整部作品,所以政府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選擇能宣傳松菸歷史的微電影,並給予創作者獎勵(可能是獎金,或是看展免費等)。

(二) 輸送帶的說書人:目前有蠻多關於表演藝術的創作,非常適合大人和小朋友一起觀賞。所謂的輸送帶有雙關的意思,一個是指松菸廠內倉庫與製菸廠之間輸送捲菸的輸送帶,另一個意思是我們希望每個場地都有一個導覽員(松菸員工現身說法)和一群表演藝術家(學校社團或表演志工等),以說書的方式把松菸的歷史表演給大家看。

(三)租金優惠:為增加展覽與松菸之間的關聯性,可以提供和松菸歷史、建築、機械等高度相關的展覽或活動予以租場地優惠的機會,例如:拍一部有關松菸的微電影並能在展場播映,或介紹室內空間在過去所遺留下的古蹟有甚麼歷史背景等。

(四)把機器遷回來:以前的製菸器具仍保存在新店,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搬會到松山文創園區內,讓大家對於當時的機械發展有更多了解,也可以發現員工在操作機械上的艱辛,而一台台機器正是菸廠歷史重要的歲月痕跡。

(五) 禁菸節:松山菸廠是製菸的地方,但我們又想讓大家知道松菸的重要性不只侷限於製菸,因此創立了反向思考的禁菸節,可以透過闖關活動,適合大小朋友來參加,不但可以了解製菸的過程,又再加上請醫療人員在現場說明抽菸的危害,使民眾知道抽菸的壞處來降低吸菸率,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六) 依照各個設施的特色辦相關的講座:因為松菸原本就是一個工作村的概念,因此有很多場地可以請相關人員來辦相關的演講,例如有育嬰房,就可以請醫療人員來演講如何育嬰,或是在巴洛克花園可以請了解建築藝術史的藝術家來解說巴洛克風格與其他時期的建築風格的差異,亦或再生態池請生態專家說說有關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等。

(七) 親善大使:可以每個月都有一個親善大使可以拍個戒菸海報放在園區內,並且一個月有一天讓親善大使對民眾說說自己對松菸的看法,提高民眾的關心度,也給一些名人有回饋社會的機會。

(八)晚上電影院:在大家放學或下班時刻,松菸可以偶爾免費提供戶外空間辦個電影播映會,或是放映有關松菸歷史的微電影,並在最後可以和導演有個映後座談的橋段,讓大家知道拍片背後的真實景象。

(九)創造香菸博物館: 香菸博物館並不是推薦別人吸食香菸,而是希望大家能透過香菸博物館的介紹來了解松菸當時的生活情景或製菸的過程,而設置地點我們希望把它放在松菸最核心的地方,也就是目前是台灣設計館及iF藝符設計的所在位置。

(十)設計app遊戲:Pokemon go軟體的出現,所以我們才發想在松山文創園區內各個場地也可設置QR Code讓民眾掃描,將會出現過去建築的剪影及歷史,外加可愛的吉祥物吸引遊客蒐集,可以更深刻了解許多我們不曾發現的歷史遺跡。

六、研究小結

松山菸廠的成立有其歷史脈絡可循,其產業的特殊性更在備戰狀態下被彰顯,加上先進的生活福利設施和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使其在台灣工業史上有不可抹滅的一頁。然而這一切珍貴的歷史記憶能否存於大家心中,取決於對松菸歷史建築文化空間的經營之行動與策略。

本研究建議的十個方案,目的在於彰顯菸草製造的歷史文化、產業建築、產業文化和產業的機械技術,甚至他們和當代科技結合的可能,唯有積極如斯思考與作為,松菸歷史建築保存才有意義,也才能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近松菸這個具有歷史、文化和社會意義的園區地方,而不僅僅是量產的假文創或少數資本家的獲利途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能動者,只要願意,民間與政府共同妥善利用松菸廠內的空間,我們將再次看見台北東區那顆璀璨無比的綠寶石,復舊如新,新意不斷,卻又不毀其古老的綠寶石精神。

七、參考資料

  1. 問卷調查分析

1.去松菸的目的是甚麼?

2.將來有機會可以認識松菸的歷史,最想用甚麼方式來認識?

3.想要再進一步了解松菸的歷史嗎?

4.對松菸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

5.覺得松菸的製菸歲月有多久呢?

6. 覺得松菸像是甚麼時期的建築呢?

(二)書籍參考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5) 《松煙裊裊:松山菸廠工業村記事》。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2)「松山菸廠今昔風華」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取自http://www.file.cloud.taipei.gov.tw/publication/395B6F76-2526-4BF8-9952-FCB0495D9E07/Fulltext.pdf

(三)網頁

  1. 鳳林百年菸樓風華再現 http://eureka99.pixnet.net/blog/post/24701480-%E3%80%90%E9%B3%B3%E6%9E%97%E3%80%91%E7%99%BE%E5%B9%B4%E8%8F%B8%E6%A8%93%CB%99%E9%A2%A8%E8%8F%AF%E5%86%8D%E7%8F%BE

  2. www.file.cloud.taipei.gov.twfile.cloud.taipei.gov.tw

![endif]--![endif]--![endif]--

Categories
Recent Posts
Archive
Follow U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