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SC E-Paper vol.147-生活花絮

2016經典閱讀-社會學小論文 作者 葉謹維

誰是人社營學員­­-教育與階級流動之關係:以第14屆人社營高雄區為例

一、前言

  隨著「誰是台大學生」等系列文章的出現,大眾開始探討教育對於整個社會階級流動的意義,伴隨而來的是省思近期教育改革是否幫助弱勢家庭擺脫困境的議題。通常台大生會被視為整個升學體制的既得利益者,亦即能從體制內獲取較大資源及重視的階級。而這些學生的父母往往都是白領階級,擁有較高的薪水與教育水平,間接使得這些台大生自幼便有相對較佳的學習環境與條件。這樣的結果不禁令人懷疑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促進階級翻轉或是鞏固既有的階級並再複製。

  筆者本身亦為14屆人社營之學員,看到這樣的研究成果便對人社營的組成結構產生了興趣。人社營並非一般由大學生主辦的高中營隊,它是由中華民國行政院科技部所補助的14天營隊,因此不需要負擔交通費以外的任何費用,但入營方式必須經過類似大學甄試的過程,且僅限高一升高二之學生方能入營。甄選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筆試,受試者須自行撰寫一篇自傳及兩篇短文並連同報名表、家長同意書等文件一併寄至主辦單位(本屆為台大社會系);第二階段為口試,由第一階段取得資格者至主辦單位參加口試,再從第二階段表現優異者挑選出正式學員資格,其他不符資格或未錄取者若欲參加僅能以視訊的方式旁聽。

  前述兩者不僅在甄選方式有相當程度的類似,受甄選的競爭者間也都是年齡層相似的學生,因此筆者想要透過比較並分析人社營錄取者所來自的學校分布去嘗試論述是否菁英教育會導致文化資本有所謂「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存在。

二、研究方法與限制

  筆者將比較高雄地區中第一志願學校及一般學校間的報名與錄取人數差異來作為研究的主要探討項目,並嘗試去判斷構成差異的因素。並透過筆者自身的體驗及與他人訪談過程,試圖去論述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但因時間限制,無法提供大量訪談樣本並逐一詳細分析,亦只能以單一且狹小的地區進行討論,並以身邊朋友互動之經驗與及對社會現象的觀察部分做片面剖析。

三、正文

(一)客觀資料分析

  筆者將在下表中整理出高雄各所學校中有學生報參與人社營及其在競爭過程中人數減少之情形。

(彙整自第十四屆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官方活動部落格)

  由上表可知,高雄能取得人社營學員資格的學生幾乎被雄中雄女的學生所壟斷,其他社區學校報名人數皆在五人以下,亦即連接觸到人社營的機會都不多。導致非雄中雄女而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興趣的學員在取得相關文化資本上的機會相對小了許多。

而在筆者所處的雄中,雖無所謂的人社班,但在每年都會有前一屆的學長姊特別撥出時間開說明會,並幫忙修改第一階段的三篇文章;而在部分學員通過第一階段後,更有學長姊自主性的抽空幫學弟妹進行模擬面試。當然,這樣的協助只會發生在像雄中雄女此類每年幾乎都有穩定輸出人社營學員的學校才會發生。

  回顧人社營當初舉辦的宗旨,「旨在開拓人文視野,激發高中生對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興趣,進而激勵『優秀』的高中生投身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行列。」想當然爾,資源有限,不可能每個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興趣的高中生都能參與這樣免費又充實營隊,但癥結點在於:這樣的競爭環境與條件公平嗎?

(二)訪談內容

  以下將分別訪問兩位明星高中學員(以下簡稱K同學、G同學)以及一位普通高中學員(以下簡稱C同學),問題主要分為三部分:如何得知、為何參加、參加前有何期許。希望透過問答的方式去了解三位學員間如何接觸到人社營以及在參加前對營隊有何想法。

K同學的想法:

  「當初主要是透過社團學長告知才知道這個營隊的;會參加是因為之前寒假看到朋友參加營隊很充實,所以也想找一個營隊參加看看,剛好有學長介紹,所以就報名了;參加前認為這個營隊充斥著哲學、人類學之類的東西,對我而言很新奇,所以想嘗試看看。」

G同學的說法:

  「我是因為我媽在網路上找到相關資料,他認為這營隊相當不錯,就推薦我試試;我參加營隊是因為那時有考慮念歷史系,想先看看大學的歷史是怎麼樣去授課,於是開始積極地準備這個營隊;推動我接觸營隊的是歷史,我當然對每堂歷史可都抱著滿滿的期待啊。」

C同學的說法:

  「我從國中開始就很喜歡社會科,高中社會科也是我的強項,會參加是因為在上網的時候偶然看到;看了課程以後我覺得這個營隊很適合自己,想要嘗試看看自己在相關領域發展的潛能。」

  從以上三位學員中可以發現僅有C學員是完全靠自己上這個營隊的,而另兩位學員則是因為身旁周遭有親友提供這樣的資訊,資源來源的分布不均最直接的就會造成一般高中與明星高中在學員人數上的差異。承上面筆者學長姐幫助的經驗,可以合理推斷:明星學校的人數會持續不減反增,逐漸壟斷這個營隊所提供

的文化資本;相對的社區學校的學生或許依然鮮少接觸相關資訊、又或是成為整個明星學校學生站在宰制階級裡不斷再複製下的犧牲品。

四、結語

  知名社會學大師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為,社會中不可能沒有階級存在。而階級造成的社會分配不均,是所有人類必須去面對的嚴苛挑戰。人生而不平等,不論是性別、族群、甚至是些微的差異都會影響到自己在社會上的階級。筆者認為縮小人社營的資源在階級上的分配不公是國家在舉辦類似營隊時所必須去面對的嚴肅問題。畢竟這樣的營隊是為全台灣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興趣的學生而準備的,並非各地明星高中專屬營隊,所以營造出一個公平的氛圍不僅是為了給予彼此平等的機會,更多的是讓社區高中與明星高中間文化資本分配不均的狀況能在這樣的場域出現扭轉的機會。

  人社營僅是台灣社會教育體系的一個縮影,現今考試體系中仍有許多隱藏的不平等,筆者認為這些不平等是導致近期社會流動逐漸停滯的一個主因,「誰是台大學生」的文章也明確地指出整個台灣社會文化資本分布逐漸M型化的狀況,諷刺的是:這恰巧與許多長輩強調的「讀好書才能找好工作,過好生活。」有所違背。通常在一個階級愈是分明的社會,階級間的衝突也會愈強烈,往往會造成許多社會資本無謂的蒸發。台灣在邁入已開發國家的同時,必然會面臨到階級間界線愈發明顯的問題,而如何妥善的處理對立,是所有人必須去思考的嚴峻議題。

五、引註資料

1.http://hsc2014.pixnet.net/blog

2.https://www.facebook.com/hscforhighschool/

3.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5070816203203G

4.https://www.facebook.com/%E9%BB%91%E7%89%B9%E4%BA%BA%E7%A4%BE-Fuck-HSC-688343944546167/?fref=ts

Categories
Recent Posts
Archive
Follow U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