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SC E-Paper vol.159-大學意識

為什麼要「搶救俞大維故居」?——保存俞大維故居的價值與衝突

◎鄭琇文

溫州街22巷4號「俞大維故居」空照圖。(出自 臉書粉專《搶救俞大維故居》)

位於國立臺灣大學近新生南路一側,有一日式建築群遍佈溫羅汀街區[1],這是1928年國立臺灣大學前身「臺北帝國大學」的教職員宿舍,在日治時代被稱為「大學宅地」,當時匯聚了許多知識份子與學生在此講學授課,這裡也是影響日後臺灣自由民主發展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俞大維故居古蹟提報案 溫羅汀現存為人所知的市定古蹟有臺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先生故居[2],以及臺灣第一所具有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紫藤廬」[3],給予黨外運動時期許多失意文人批判與交流思想的場所,至於此次備受爭議的溫州街22巷4號,則是前國防部部長俞大維曾居住過的屋舍,是其胞姊前臺大校長傅斯年教授遺孀,俞大綵教授的教師宿舍[4]。 2008年,這兩棟臺灣大學木造宿舍及三棟35年以上四層樓公寓,因日漸老舊頹圮,多面臨管線老舊損壞、漏水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其中四樓公寓住戶在因緣際會下找到都市更新開發顧問丹棠機構,諮詢辦理都更的可行性。丹棠機構在經過整體評估後,建議應與西側臺大舊校舍合併更新,以補足面積過小,無法單獨更新的困境,住戶們經過一番協調後,終於在2012年底取得100%地主的同意,預計建設為一地面上12層鋼筋混凝土的住宅大樓[5]。 2017年,一群愛好文化資產的人們,注意到這棟即將被拆除的溫州街22巷4號之日式建築,也就是日後被稱之為「俞大維故居」的房舍,這場文資保存戰於是揭開序幕。最初,是提報人陳勤忠建築師一次在工作室附近散步,路經俞大維故居,看見有人正在丈量建築,就隨口一問,沒想到他的好奇心使然,在回去爬梳了大量相關的史料後,他認為這棟建築背後極具值得保存的價值,因此他找了朋友們,從此跳入這起推動文資保存案的行列。其實這個要保衛俞大維故居的「文資團體」,並不算龐大,加上領頭提報的陳勤忠建築師,一共只有四個人,但他們在2017年7月5日向臺北市政府提出市定古蹟申請,就此打住了這區前後已規劃了十年的都更案。

溫州街22巷4號內的歷代住民 「文資團體」的第二人,是一位管理梁實秋故居的藝術家「玩子」。這天,我們來訪隱身於師大巷弄的梁實秋故居,其建築亦是日據時期的高等官舍之一,外觀低調典雅,容易讓人一不注意就因兩旁的樹叢而忽略了建築的存在。梁實秋故居曾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教授宿舍,後來由師大進行修復與保存,是一棟當時流行的和洋折衷建築,展示了許多梁實秋先生生平的故事及相片。 我們坐在屋內最裡頭的和室,桌上滿是玩子準備的小點心,她一面泡茶,一面介紹陳勤忠建築師予我們認識。陳勤忠建築師一直以來都是在做古蹟保存的工作,但主動提市定古蹟申請倒是頭一回,他笑著說:「當時看到了『俞大維故居』時,便回去研究了一番,發現這個房子實在是太有意思了,如果你讀完這個房子的故事,你其實就讀完一部臺灣的近代史。」 這棟稱之為俞大維故居的日式建築,前後住過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長世良壽男、臺大外文系教授俞大綵、臺大農經系許文富教授,以及俞大綵的兄長俞大維及弟弟俞大綱。1949年,正值國共內戰,傅斯年接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當時他提倡學術自由樹立學風,極力向政府爭取資源建設興學,但不幸在隔年年底於臺灣省議會答覆質詢時,當場腦溢血過世,其遺孀俞大綵教授後自福州街的校長宿舍,遷居至溫州街22巷4號。 俞大綵的兄長俞大維隨著國民政府來臺,雖兩度被蔣介石任命為國防部長,有部長宿舍可宿,但體念國庫空虛,一直借宿在妹妹俞大綵的居所,直至1981年移居至新生南路公家宿舍前,共居了三十餘個年頭。 俞大維是清末自強運動名臣曾國藩的外孫,他天資聰穎,21歲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24歲取得獎學金並偕「四大史學家」之一的陳寅恪至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取得柏林大學哲學及數理邏輯學博士,後又赴德學習彈道、兵工、參謀及軍事,抗日期間被派任工署長,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1946年俞大維接任交通部長,以科學管理恢復了戰後的交通及郵政的改革,並在二戰後擔任美國調停國共和談三人小組的國民政府代表之一,協助國共停戰談判及蔣中正的參謀、翻譯與聯絡。他也因此在參與1958年八二三砲戰時,負責與美交涉協防金馬,爭取供應新型戰機、八吋榴砲與驅逐艦,致使戰局終至勝利,也宣告了臺海危機的暫除。 另外,俞大維的弟弟俞大綱亦暫居過溫州街22巷4號一段時日。俞大綱曾就讀北京燕京大學研究院,是史學家陳寅恪的學生,後與姚一葦與李曼瑰三人共同主持六、七零年代的文化學院藝研所戲劇組,開啟了臺灣劇場教育史上的全盛時期,因此俞大綱獲得「臺灣文藝精神導師」,以及「戲曲現代化的先驅」等美譽[6]。 1970年代,俞大綱引領一批臺北文藝青年講述中國文化和臺灣本土文學藝術,除了在他館前路的辦公室與林懷民、蔣勳、施叔青、奚松、三毛、張曉風、余光中、楊英風等人關懷臺灣的藝文發展,也在溫州街22巷4號帶學生領略上下古今淵博的知識,每逢假日俞府便高朋滿座,俞大維與俞大綱兩兄弟昔日的老部下、文化界、戲劇界人士皆前來聚會,是六七零年代臺灣少見的文化沙龍。[7]被譽為「鄉土主義者」的俞大綱認為:「一切文化活力都來自鄉土,鄉土影響了正統文化、正統文化又影響了鄉土,如此反覆、循環,而形成了文化史。」[8] 集臺灣舞蹈、電影、文學、音樂為一身的俞大綱,也對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有很深刻的影響,林懷民曾說:「當年要不是跟隨俞大綱先生,自己充其量只是個跳舞的人;如果沒有平劇養身,雲門舞集什麼都不是!充其量只是美國現代舞的翻版。」林懷民曾在創辦雲門初年,因不勝負荷,想要停辦雲門舞集,被俞大綱制止,因此林懷民在俞大綱去世後總說,沒有俞大綱就沒有現在的雲門舞集[9],他也在此次搶救俞大維故居案公開表示支持保存。

在俞大綵後居住於此的,是被尊稱為「農業界泰斗」的臺大農經系許文富名譽教授。許文富教授亦是影響臺灣農業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曾在學界推動農產品交易辦法,建立我國現代農業產銷制度,同時推廣小農經濟,帶領臺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同時他也是臺大重要的行政長官,協助校務發展。在許文富教授過世後,其遺孀目前仍舊居住於溫州街22巷4號內[10]。 怎麼看待俞大維故居的保存 去年九月,溫州街22巷4號,又稱「俞大維故居」,曾被附近民眾爆料臺大請吊車移樹,疑似違法偷拆, 但據臺大說法是許文富的家屬要求樹木搬遷[11],才會造成此事。然而許文富的家屬表示當時已接獲九月前必須遷出以進行都市更新的通知[12],但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卻尚未審議此案[13]。 況且,臺北市文化局7月24日第一次會勘時,明顯地展現出無意保存的態度,由於臺大當天不願讓文資委員進入屋內會勘,僅能站在門外的委員直接決議不列冊追蹤,因此陳勤忠建築師一方面呼籲臺北市政府與臺大,應更加審慎評估其古蹟人文及建築價值,亦到處找知名藝文界人物連署,共有一百多位名人表示支持,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能夠撇除帶有政治色彩的負面形象,不因政界介入而成為炒作題材,喚醒社會對俞大維故居的注意。 即便有不少人曾居住過溫州街22巷4號,但陳勤忠建築師認為此地以紀念俞大維最為合適。首先,俞大維的居住時間最久,共三十出餘個年頭;其次,他本身的關係以及其所造成的影響,相對於其他居住者而言是較顯著的,唯有他的代表性在各個居住者中能夠到達「城市」、甚至是「國家」的層次,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與國際事務、國防相關的人士;最後,他本身與當地的連結也是深厚的。 俞大維部下羅順德將軍說到,他先前有次欲探訪俞大維,便搭乘計程車前往,計程車司機一聽到羅將軍要至溫州街22巷4號,就表示說他知道那是俞大維的居所,希望能讓他順道見俞大維一面且不收車費,原來那位計程車司機是俞大維先前戰時帶的士兵,很感念他的功績,一直希望能夠當面感謝他。 實質上附近的居民都知道溫州街22巷4號就是俞大維的住所,雖然以他的身份而言,與一般社會大眾接觸的機會不多。童時在附近街區長大的劉墉,卻曾寫到「左對門住了位臺大農學院的院長……,他家再過去,則是國防部長俞大維的官邸,四周圍住著一群星星,黑頭車過,好多孩子會追在後面聞汽油味。」[14] 可見實際上,這些劉墉口中的「星星」們,還是深深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俞大維一生中無數的戰績及政績讓他獲頒多枚勳章,甚至擁有能夠換一條人命的免死勳章「青天白日勳章」,以及全世界只有五枚的「國光勳章」[15]。然而他永遠只配戴一枚小小的復興榮譽紀念章,根據羅順德將軍所言,俞大維認為凡是士兵得不到的勳章他不戴,因為他認為不論何種勳章都是士兵們用血用生命換來的,由此可知他體恤兵將的情操,何以讓百姓都感念欽服。 關於保存俞大維故居的衝突 關於如何保存俞大維故居,亦有人提出異地保存的做法,將建築本身遷至其他地點再做修復保存的動作,一方面也是化解與期望能都更的居民的衝突。然而陳勤忠建築師與玩子皆認為古蹟建築與當地的歷史軌跡密不可分,雖然俞大維故居目前已不是最原先的模樣,由於當時空間不足的關係,陸續有加蓋與修復的部分,但他們表示由於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建築不只是空間,中間的種種改變亦是生活的軌跡,時間感在過程中被保存下來,得以展現城市的紋理和文化脈絡,也反映了在地的社區氣質。 若是異地保存,建築物的實體及其文化就會產生斷裂,但實際上兩者應是綿密且無法分離的。不過他們也表示希望以盡可能保存為前提,如果萬不得已,才會去考量異地保存的作法,這正是考驗都市發展與文資保存的矛盾面,亦反映社會的價值權衡與選擇。 然而俞大維故居的保存除了影響到此區塊的建物更新外,也會影響到臺大原先預計增建的教師宿舍。本來俞大維故居改建後,臺大會新建34戶教師宿舍,提供給已在等待的兩百多位教師,此舉也確實會影響臺大招聘新任教師的狀況,臺大總務長王根樹教授表示,臺大一定會尊重文化資產的保存,並沒有外界說的利益問題。

2018年1月15日101次文資審議決議指定溫州街22巷4號「俞大維故居」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圖為審議當天文資團體及聲援民眾。(出自 臉書粉專《搶救俞大維故居)

陳勤忠建築師則認為資源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就像都市裡的馬路一樣,道路越多,塞車的情形仍然會存在,因此學校的宿舍也是相同的道理。他說,臺大必須提出更具體的說明和數據,來闡述俞大維故居改建為宿舍的必要性,否則就算拆除所有的老房子,重建為宿舍,就可以完全滿足師生對宿舍的需求嗎? 陳勤忠建築師也表示,學校單位要有歷史的高度,不能只計算需求與滿足,只專注於物質空間。老舊建物實質上是一個很好的歷史環境教育,他建議俞大維故居能夠作為臺大學生創新學習的方式之一,讓學生了解臺大自日治時期留下的許多建築風格與校園設計,「如果那些建築物都拆掉了,台大還有自己的味道嗎?」 俞大維故居的未來難題 就在2017年11月13日,經過臺北市文化局二度會勘及二度審議後,決議俞大維故居成為市定古蹟。陳勤忠建築師等人表示會繼續以監督為重,擔心古蹟會「自燃」,或是遭到不當損毀,而支持都更的住戶代表陳亮潔則表示,當初也因擔憂受害而與建商再三確認,才決定用權利金去外面買一間比較大的房子,如今已背負三十年貸款,卻不知如何解決[16]。 俞大維故居未來的修繕與保存又是一筆費用,每年臺大固定維持校內建設運作與修繕的總務資金,難以再支持額外的龐大支出。最終俞大維故居極可能成為另一間餐廳或咖啡廳,才得以自給自足,恐會破壞建築本身的建材與格局,也壓縮其公共利益。 俞大維故居被認定為市定古蹟,能帶給社會大眾和學生更豐富的歷史藝文資源,但恐怕也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未來的修繕與保存將考驗市政府與臺大的合作。

--------------- [1] 溫羅町街區指涉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州街周遭社區一帶,是臺北市文化局欲發展獨立藝文商圈的地區。 [2] 殷海光基金會。取自:www.yin.org.tw/about_yin.html。 [3] 紫藤廬。取自:www.wistariateahouse.com/main/modules/MySpace/index.php。 [4] 夏鑄九(2013),《俞大維故居原始調查報告》。 [5] 張志湧、鄧梅姬、羅雅璐(2016),公私合作再現溫州街人文風華 丹棠開發協助整合桓億建設雲和街事業權變核定。取自:www.ur.org.tw/mynews/view/337。 [6] 陳蓉(2007),戲曲現代化的先驅 藝文界懷念俞大綱精神。取自:www.epochtimes.com/b5/7/3/12/n1643525.htm。 [7] zeeminglee(2006),相約,去聽俞老師講戲曲-俞大綱的館前街沙龍佚事。取自:reader.roodo.com/stratosphere_salon/archives/1473964.html。 [8] 文化部。王安祈,當代戲劇的推手──俞大綱。取自:travel.culture.tw/template/StrokePage.aspx?Sid=55。 [9] 林懷民(2010)。高處眼亮: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臺北市:遠流。 [10] 陳勤忠(2017),俞大維故居提報表。 [11] 邱婉柔(2017),派吊車移樹!傳硬拆俞大維故居 台大否認。取自:https://news.tvbs.com.tw/fun/774397。 [12] 蘇龍麒、許秩維、游凱翔(2017),俞大維故居保存呼聲又起 北市台大再討論。取自:www.cna.com.tw/news/acul/201709130151-1.aspx。 [13] 蘇龍麒(2017),俞大維故居保存 文化局:已是暫定古蹟。取自: www.cna.com.tw/news/acul/201710120111-1.aspx [14] 劉墉(2014)。童年的聲音。臺灣聯副。 [15] 另外擁有的四人分別是蔣中正、傅作義、周至柔與何應欽 [16] 魏莨伊(2017), 俞大維故居指定古蹟 住戶:30年房貸怎麼辦?。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15569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Follow U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