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SC E-Paper vol.175-活動訊息

【4月7日言論自由日「自由之前、民主之後」系列活動】

活動時間|2020年4月7日(二)~2020年4月26日(日)

活動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三樓(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活動連結|https://www.228.org.tw/228museum_event-view.php?ID=253

活動介紹

  臺灣自1947年至1987年戒嚴期間,政府對人民在出版、寫作、表演、言論等方面加以諸多箝制。1987年解嚴前後,社會上爭取言論自由的事件不斷,促成各項法令鬆綁,過去的限制逐漸突破,臺灣開始自威權走向民主,有了不一樣的社會氛圍。現在我們能享受著自由社會風氣,是民主前輩不畏血淚,奉獻自我換取而來。

  自由是民主根基,民主則是實現自由的方法。臺灣的民主發展雖然短短不到半世紀,卻是國際社會重要的指標。自由之家在2019年公布的Freedom and the Media: A Downward Spiral報告中,臺灣和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國家,同列最自由的國家。

  言論自由固然是當今全世界擁戴的普世價值,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的發達,部分有心人士假借自由之名,行破壞自由價值之實,正利用銳實力操控消息的來源,蛀蝕民主的真諦。而我們該如何深化民主並珍惜自由,是現代公民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本年度「自由之前、民主之後」系列活動將由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內政部及鄭南榕基金會共同主辦,包括「那些年我們不能作的事」文物展、真人圖書館講座和人權自由影展。

 

【敦南夜講堂|《武漢封城日記》新書分享會】

活動時間|2020年4月10日 (五) 20:00-21:30

活動地點|誠品書店 敦南店 2F 夜講堂(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1段245號)

活動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29540044650165/

活動介紹

  2020年1月23日,星期四,號稱「九省通衢」的武漢市由於要防止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擴散,宣布所有公共運輸停止運行,隨後湖北省黃岡、鄂州、仙桃、赤壁等城市也跟進,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封城」防疫戰,消息一出,舉世譁然。

  郭晶是位社工,她以社會工作者獨特的眼光,在封城後有意識地持續書寫、思考、細膩的記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了城裡人們的恐慌、懼怕、焦慮和堅強,情感深刻、動人且入微。

  即便孤身在封鎖之中,郭晶仍想盡一己之力做點什麼。她盡力關懷城市停止運作時仍需要工作的清潔工、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記錄周遭的變化。人被隔離的特殊心理變化,以及在此情況下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重要性與溫暖,是如此真實且讓人憂傷。

 

【「不死之軀」系列講座|死亡、醫療化與文明的進程】

活動時間|2020/04/25(六)2−4 pm(1:30pm開始進場)

活動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聯合餐廳灰盒子(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活動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63577607837038/

活動介紹

  「不死之軀」系列講座以人類對於「永生」的慾望為出發點,及醫療知識對人類生、死經驗的中介與影響,逐場次地推展關於科技發展下對未來生命想像的討論。

  法國史學家菲立普‧埃里耶斯(Philippe Aries)在他的著作《我們的死亡時刻》(The Hour Of Our Death, 1974)一書中,描寫整個歐洲文明由早期基督教時代一直到今日,隨著不同時期社會的變遷中,所形塑出人對死亡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埃里耶斯指出溫馴的死亡是十世紀初主要的特色,「溫馴」代表對死亡抱持著一種平常的態度,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在這個時期死亡並非是一項個人單獨的冒險,而是包含著全體社區共同的連帶,透過集體的公共儀式使成員感到力量再生,化解失落的危機。直到整個二十世紀中後期(1950-1975),死亡才轉變為是一種羞恥(shameful)的事,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家庭制度的變遷,以及對臨終病人醫療照顧制度化的影響,死亡已很少發生在家中。

  本次演講將反省死亡在過去幾百年前和今日有何不同?死亡被納入醫療化處理有什麼特色?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何使現代人面臨更多複雜的倫理抉擇?我們是否能透過醫療理念、制度的改進,達到安詳、尊嚴死亡的目標?

Categories
Recent Posts
Archive
Follow U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