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SC E-Paper vol.179-生活花絮

淺談威權政府如何運用個人肖像建築個人崇拜

2020經典閱讀-歷史學小論文 作者 林昀萱

一、研究動機

至台北市立美術館觀看《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特展時,這幅作品(舉著毛澤東像及紅星的學生遊行隊伍)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遊行隊伍中,群眾的狂熱與激情表現在神情上,如在這張照片裡,年輕人自信的目 光把觀者的視線引導到他上方的毛澤東肖像。而照片後景的毛澤東像雖然被紅星的銳角遮住了一隻眼睛,卻不難注意到他直視著觀看者的目光。1950年代的中國因著其國土之遼闊,急需進行大量的政治宣傳,在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印刷於紙上的藝術是一個理想的方法。因此我想案討領袖肖像如何作為一種政治宣傳的工具,幫助威權政府建築個人崇拜。

而下課後參觀國父紀念館,讓我發現中國國民黨為了強化其統治合法性,宣傳其政治理念,也利用類似的手段推動了孫中山及蔣介石崇拜,因此我想進一步探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偶像化孫中山的異同。

二、研究方式

我們將從網路上以及圖書館查找1950-1960年代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分別在中國及台灣推行個人崇拜的相關資料及政治宣傳畫,並加以統整分析。並進一步探討個人崇拜對往後台灣政治、社會的影響,以及生在解嚴後自由台灣的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威權時代的遺跡。

三、正文

(一)何謂個人崇拜

個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指以大規模宣傳手段將某個人在一個社群中塑造成崇拜對象,通常都通過媒體手段將其人格形象理想化、英雄化甚至神化。當政府利用大眾媒體、宣傳及其他方式頻繁的頌揚、美化政治領袖,則自然會產生個人崇拜的群眾現象。人類本身即具有英雄仰慕的心理,區別在於個人崇拜是非自主性的仰慕,伴隨大量可被限制的單一媒介,將一位普通人物,進行一邊倒的形象包裝及過度美化的宣傳。近代以來,中國一直存在將政治人物偶像化的現象,國民政府也曾將孫中山偶像化以加強其統治的權威性及合法性,毛澤東崇拜並不是一個偶然出現的現象。

(二)毛澤東畫像及個人崇拜

毛澤東崇拜並不是單純的「瘋狂」、「無理性」、「個人迷信」,無論是發動者還是執行者,都希望從中獲得政治報酬或維護個人的利益,可說是一種政治工具。下文中我將整理毛澤東畫像造型和風格上的變遷,以及反對派對毛澤東畫像的行動。

1、政治宣傳畫中的毛澤東

在西方藝術的傳統中,畫中人鮮少直視觀眾。人們向前看象徵希望與光明未來。在中國,只有面帶憤怒的人物會看向觀眾,以示警告和提醒監察。而被崇拜的領袖也總是直看著觀眾的眼睛,宣示權力,意味無處不在。

一九五十年代前,中國都主要因循俄國的社會寫實主義,但一九五十年代後,中國意識到有必要把一己的意識形態與其海報宣傳相結合。在大躍進時期,之前的風格被浪漫的表達所取代,海報中的主角經常是勤奮快樂工作的農民和工人。而後大躍進失敗造成飢荒,晚年的毛澤東對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有危機感,另一方面,民眾對他的迷信和崇拜達到高峰,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動員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發動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宣傳畫中毛澤東通常望著遠方,「紅衛兵」們鬥志高昂的看向毛澤東目光指引的方向。另外,也有毛澤東被拿著「毛語錄」的青年環繞,而他慈祥的俯視他們的形象。

2、天安門毛澤東畫像汙損事件

天安門城樓長年懸掛巨幅毛澤東畫像,高6公尺,寬4.6公尺,這是在全大陸、亞洲甚至在東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繪製的肖像;毛澤東的畫像每年都要更換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後開始畫,到國慶時換上新的。

1989年5月23日三位來自毛澤東家鄉湖南的年輕人余志堅、喻東嶽、魯德成,在天安門城樓下打出一幅大橫幅:「五千年專制就此告一段落,個人崇拜從此可以休矣」,隨後用裝上顏料的雞蛋投擲塗污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三人最初為了聲援主張反對貪腐和要求中國共產黨改革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抗議學生而在5月19日前往北京市,然而他們則主張完全推翻中國共產黨並且建立民主政府。魯德成、喻東嶽分別被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破壞」和「反革命煽動」等罪名判處16年有期徒刑和20年有期徒刑;作為主謀,余志堅被判無期徒刑。這是個人崇拜與普通的英雄仰慕心理最大的區別:對個人崇拜對象的負面批評通常是不被容忍的的,會被視為錯誤、反動思想,甚至遭到刑罰、整肅。

天安門的毛澤東畫像,隨時間推移曾經有過多種版本。

文革時期的政治宣傳畫

(三)孫中山和蔣介石的畫像及個人崇拜

國民黨政府運用了一系列措施將孫中山的形象抽象化、高大化,「國父崇拜」曾無孔不入地嵌入台灣人的政治與日常生活中。國民政府將孫中山的形象與「民族」、「國家」等概念相融合,使其成為凝聚國民向心力的標誌性符號,並強化人民對國民黨政府的認同感。隨後,蔣介石也不斷利用宣傳機器來塑造自己的領袖形象,強調「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以此來豎立其在國家內的權威。

1、懸掛政治人物肖像規定變遷

年度 法規命令

1947 國父遺像張設辦法

1948 各級機關學校團體懸掛國旗國父遺像及元首肖像辦法

1975 各機關、學校、團體懸掛國旗,國父遺像、總統蔣公遺像及元首玉照規定事項

1981 機關學校團體懸掛國旗國父遺像暨元首玉照辦法

1988 機關學校團體懸掛國旗國父遺像先總統 蔣公遺像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遺像暨元首玉照辦法

2002 國旗國父遺像及元首玉照懸掛要

內政部在戰後初期的1947年9月頒布「國父遺像張設辦法」,規定各集會場所須設置孫文遺像,且應維持光明潔淨。蔣介石上任以後,總統府於1948年10月頒布「各級機關學校團體懸掛國旗國父遺像及元首肖像辦法」,進一步規定,應於孫文遺像的對牆懸掛總統肖像。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甚至還規定,中學畢業紀念冊須依序印上孫、蔣遺像及嚴家淦總統肖像。

2、日常生活中的孫中山及蔣介石崇拜

a、紀念日與假期:國父誕辰紀念日與國父逝世紀念日

b、貨幣:一百元、兩百元紙鈔及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硬幣

c、國父紀念館及國父紀念堂

d、名稱紀念:學校、路名、公園、建築、軍艦等等

e、人物雕像、人物肖像

四、結論

近代史上威權政府將領袖神化以強化政權的例子不在少數,這種個人崇拜短時間內可以凝聚國家向心力,但是也造成許多問題,例如破壞法治,使統治者過度擴權實行獨裁,民主和人權問題受到忽視等。現在的台灣雖然已經解嚴,但生活中仍有許多威權時代的遺跡,例如隨處可見的國父畫像及雕像,及各種以「中正」、「中山」為名的設施或地標。教科書中對孫、蔣人物的討論也過於片面,這種情況也將在人民理解國家歷史時造成問題。每當論及轉型正義,台灣社會也習慣「以蔣介石「功過」的詮釋,替代對轉型正義的討論。」「但需要釐清的是,轉型正義旨在處理「人權大規模遭到侵害」的過往,以重建國家體制對「人權價值」的重視;而不是藉由討論歷史人物的「功過」來「抵銷」受害者的傷痛。」(花亦芬,2017)若要還原歷史真相,樹立人權價值,如何面對這些日常中的個人崇拜威權遺緒,是我們這一代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Follow U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